分享到: | 更多 |
记者王琳琳
城市的路边有什么?城市里的孩子该如何与自然产生联系?
为了寻找答案,从2017年6月起,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携手,共同打造名为“路边的自然”环境教育公益项目。从项目的课程研发到志愿者讲师招募培训,再到学校合作以及成果汇总,双方全情投入并主张原创。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,让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机会亲近社区,了解自然。
“城市的路边与乡村的田野一样,同样拥有有趣的自然环境,城市里的孩子也有渠道与自然产生联系,只是方式不太一样。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自然的眼睛和听见自然的耳朵,因为大自然无时无刻、无处不在。” 大自然保护协会战略发展部总监周璐璐说。
“看看路边有什么”
如果说“路边的自然”与其他项目有什么不同,那就是它强调走出教室,观察自然,然后带着问题和发现重新回到教室,进行系统学习。
项目课程设计的第一节课就是课外实践课“看看路边有什么”。项目组会提前向学生发放《学生任务手册》、水彩笔、绘本等材料,手册中则包含外出活动任务卡、课程任务以及作业等,用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自然、聆听讲解。
为了上好这堂课外实践课,项目团队积极协调当地城市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公园,作为实践课的场所,如北京植物园和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。学校可根据时间安排和地理位置,自由选择开展活动。
此外,每节课外实践课还安排了2~3名动植物方面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,协助提供专业知识讲解,增加互动性。
而随后的3节课程则为室内课,老师会让学生上台展示在实践课搜集来的植物标本等,并进一步展开联想与讨论。
“之所以采取‘1+3’的形式,是为了达到课内知识和课外活动内容的统一。”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项目开发部主任龙庆刚介绍说,“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,直观而生动的触摸、观察和记录是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,而书本上的知识会显得刻板和说教。先从课外体验和认知出发,再走进课堂开展深入的探讨,孩子们会更有代入感和学习的兴趣,教学效果也会更好。”
中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工网"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工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
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
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"来源:中工网"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
律责任。
2、凡本网注明 "来源:XXX(非中工网)"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
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
※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:010-84151585 邮箱:green@workercn.cn
京ICP证100580号 |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(10120170038) |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|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广媒)字第185号 |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11630)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本站地图 | 投稿邮箱 |版权声明 |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84151598 |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:010-84151598
Copyright 2008-2018 by www.workercn.cn. all rights reserved